有關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的典故,是國三拼聯考的那年,老師額外講的故事。


  她常常講故事給同學聽,僅管那年老師們之間惡性競爭曾經傷害我很深,不過,我和同學曾經捫心自問,大家的國文造詣:會寫些文言文、活用很多辭句,這位老師實在功不可沒,說她是居功厥偉,絕對不是自己胡亂吹牛的。


  那時在課堂上,大家都很感慨這位介之推和其他人的待遇實在相差太多,常常老師自己說故事的還會融入故事裡,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確是一種緩和劑,想讓人不喜歡聽真的很難。


  這是寒食節的典故:


  關於清明,有一則感人肺腑的古代傳說。春秋戰國時期,晉國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,在大臣介之推的保護下,流亡國外。

  有一天,他們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,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,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。介之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,用火烤熟送給重耳。重耳吃完後問肉是哪來的,介之推告訴他說是自己腿上的肉。重耳感動地說:「你這樣待我,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?」介之推說:「我不求報答,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,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,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。」

  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,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,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。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賞了,唯獨忘了介之推。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,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,心中有愧,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賞封官。可是,差人去了幾趟,介之推不來。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。可是,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,只見大門緊閉。介之推不願見他,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(今山西介休縣東南)。

  於是,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,但是卻一無所獲。於是,有人出了個主意說,不如放火燒山,三面點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。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,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滅後,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。上山一看,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。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,然後安葬遺體,發現介之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,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。掏出一看,原來是片衣襟,上面題了一首血詩:

    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
    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
    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    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
 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,把介之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。離開時,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,到宮中做了雙木屐,每天穿在腳上,望著它哀嘆:「悲哉足下。」「足下」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說就是來源於此。

  第二年,晉文公領著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墳前,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,綠枝千條,隨風飄舞。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,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。祭掃後,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「清明柳」,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。

  以後,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,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。他勤政清明,勵精圖治,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,對有功不居、不圖寶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。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。還用麵粉和著棗泥,捏成燕子的模樣,用楊柳條串起來,插在門上,召喚他的靈魂,這東西叫「之推燕」。此後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。每逢寒食,人們即不生火做飯,只吃冷食。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、麥糕等;在南方,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。每屆清明,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,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,以示懷念。(寒時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)


  常常,我自己會感慨自己正是那位介之推,澹泊明志則已,還要被皇帝逼到放火燒山,滿山遍野的晉國軍隊,可以說它是風聲鶴戾,只有他一個人視死如歸,嘖嘖!台語有句話叫「ㄊㄨㄚ~ㄙㄞ~ㄌㄧㄢ’」,真是貼切啊。


  介之推這樣的慘死,不知是活該,還是清高導致這樣的呢?


  謝謝這位國文老師,讓我知道不少歷史故事和民間野史,等到憂歡姐弟長大了還可以說故事哄哄他們,真好!


 


引用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30604050639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hui5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